上次對電容器產業稍微瞭解了一些,這次則是LED產業。

 

華興是家小公司,狀況OK,不過明年第一季在佈局也還不遲。

 

這次想談的是關於營收成長的問題,太多人告訴我們,公司就是要不斷的成長再成長,我認為這是創投公司的思維,找一堆看起來有前景的小公司,然後分批給予資金,只要這幾家公司能有一家成功上市,就可以把那些虧損的補回來。

 

 

問題是,我們沒那麼多錢這樣玩。

 

幸好我們投資的是已上市上櫃公司,相對於創投風險已經小很多,在空頭中,營收當然每家公司都一起跳水,

有的人會說,現在最好滿手現金;

有人說,現在最好買債券;

有人說,現在要買本益比低的股票;

有人說,現在大盤相對低檔,挑選大型股准沒錯。

有人說,基金現在一定要繼續扣款下去,這樣才會逢低攤平,而且,最好是再加碼。

 

眾說紛紜中,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每個人對風險的承受力不同,是簡化思維的論述,是如同XX概念股這般模糊的概念。但以上論述根本的前提在:營收成長是唯一的衡量標準。

 

在這裡,我考慮的是,公司的”量變”(營收衰退)是否造成”質變”(負債上升,應收帳飆高,股本的膨脹)。

 

公司是否先知先覺提前因應未來的衰退?還是等到衰退了開始著手調整(大量裁員,舉債)?亦或堅持原有的思維?

 

資產負債表會告訴我們質的改變,雖然很多公司都已經很會美化財報,不用最嚴苛的標準查不出來,不過現金流量表會告訴我們是不是”感覺不對勁”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km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